田园综合体专题
一:田园综合体发展概述
早期农业相关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
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侧重解决农村、农民、农业、农民工“四农问题”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2008年,浙江省安吉开展“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
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地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
・2013年,《农业部か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
・2014年2月,农业部发布“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为乡村建设提供范本;
・2014年12月,农业部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技术创新 联盟章程》;
・2015年5月,国家出台“美丽乡村"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
・2016年,制定《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激励政策意见》。
新时期发展热点:“田园综合体——三生同步,三产融合,三位一体
2012年,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田园东方创始人张诚结合北大光华EMBA课题,发表了论文《田园综合体模式研究》,并在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和社会各界的大カ支持下在“中国水蜜桃之乡”的阳山镇落地实践了第一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无锡田园东方。
2016年9月,"田园综合体“模式获中央认可:中央农办领导考察指导该项目时,对该模式给予高度认可。
二:中央政策对田园综合体开发及运营的6大要求
整合土地、资金、科技、参与主体,发挥产业势能,统筹城乡发展。
1.整合土地:创新土地开发模式
田园综合体保障増量、激活存量,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的用地问题。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强调提出,要完善新増建设用地的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増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通过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台的发展。
2、整合资金:创新融资模式
田园综合体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和社区建设中的钱从哪儿来和怎么来的问题。
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都要有经济目标,工商资本需要盈利、农民需要増收、财政需要税收、GDP需要提高,多主体利益诉求决定了田园综合体的建设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同时又需要考虑各路资金的介入方式与占比,比如政府撬动资金,企业做投资主体,银行给货款融资,第三方融资担保,农民土地产权入股等等,这样就形成田园综合体开发的“资本复合体”。田园综合体需要整合社会资本,激活市场活力,但要坚持农民合作社的主体地位,防止外来资本对农村资产的侵占。
3、整合科技:増强科技支撑
科技是现代农业生产的关键要素,同时还是品质田园生活、优美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全面渗透、支撑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方方面面。为降低资源和环境压力,秉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科技手段增强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支撑,构建农居循环社区,在确保产业发展、农业增收的条件下,改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居住和观光游憩环境。
在田园综合体里面,科技要素的关键作用已经由现代农业园区生产カ提升的促进剂,转变为产业融合的粘合剂,这是科技地位本质性改变的地方。传统的科技是促进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益提高,现代的科技是能够促进业态效率提升和业态融合,如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更能促进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的出发点和要素作用已经发生了改变。
4、整合参与主体:促进区域经济主体的利益联结
通过田园综合体模式,解决几大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包括政企银社研等不同主体。以往的农业园区只能解決其中2~3个主体之间的关系,现在通过复合体的利益共享模式结构,将关系完全梱绑融合到一起。
5、发挥产业势能:放大农村产业体系价值
农业生产是发展的基础,通过现代高新技术的引入提升农业附加值;休闲旅游产业需要与农业相融合,建设具有田园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园区;休闲体验、旅游度假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从而形成以田园风貌为基底并融合现代都市时尚元素的田园社区。
6、统筹城乡发展:有效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以乡村复兴为最高目标,让城市与乡村各自都能发挥其独特禀赋,实现和谐发展。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景观为核心组织要素,多产业多功能有机结合的空间实体,其核心价值是满足人回归多土的需求,让城市人流、信息流、物质流真正做到反哺乡村,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田园综合体开发运营系统解析
1、田园综合体运营6大基础
A.鲜明的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是开展营销工作的工具,鲜明独特的形象可令游客一见倾心。
B.便捷多样的交通方式
既要拥有便捷高效的外部进入性车行路网,更要具备慢悠多样的内部田园特征非机动交通体系。
A. 丰富的购物娱乐体验
购物娱乐是田园综合体的重要收益来源,只有凭借丰富优质的产品,才能释放游客消费潜力
B. 完善的游乐活动体系
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增加其消费,便必须具备满足各类游客需求的活动体系。
C. 循环价值链的产业体系
农业及相关加工与商贸业是基础性产业,而休闲度假业则是品牌性产业,二者形成循环互动的价值链。
F.特色化的住宿餐饮体系
住宿和餐饮是最基础的服务门类,其决定着访客整体经历,在高品质前提下,特色是竞争的关键。
2、田园综合体运营6大模式
A.田园老模式
随着乡村旅游的火热及我国老龄化情況日益严重,乡村田园养老度假成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乡村田园养老以农业休闲为主体,利用乡村特殊的自然养生条件及富有乡韵、利于康复身心的人文环境,与生态休闲、农业旋游、森林度假等相结合,开创出一种集田园生态休闲、乡村健康饮食养生、农耕劳作体验、乡村社区生活于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成都幸福公社就是乐享田园度假养老的成功案例。
B.片区开发模式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优势,集中连片开发现代观光农业及各种农业休闲观光项目,供城市居民到农业观光园区参观、休闲与娱乐。
该模式主要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包括体闲度假村、体闲农庄、多村酒店。该模式在全国各地尤为常见。如上海市郊区、北京市郊区、南京市郊区基本上都在采用该开发模式。
C.产业带动模式
休闲农园首先生产特色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后通过休闲农业这个平台,吸引域市消费者来购买,从而拉动产业的发展。在这类园区中,游客除了餐饮旅游,还会带回土特产品。
D.科普教育模式
农业园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体闲教育、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如农业科技园区作为联结科教单位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的重要纽带,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和产业孵化提供了实现的舞台。
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学或科教单位建立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与国外的农业科技园区模式极为相似,园区的建立为科教单位和入园企业科技产业的“孵化"和“后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平台,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辐射推广。
E.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士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乡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F.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模式
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满足于简单的逛公园休闲方式,而是寻求一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利用节假日到郊区去体验现代农业的风貌、参与农业劳作和进行垂钓钧、休闲娱乐等现实需求,对农业观光和休闲的社会需求日益上升,使我国众多农业科技园区由单一的生产示范功能,逐渐转变为兼有休闲和观光等多项功能农业园区。
3、“田园综合体”"开发公司架构
![田园综合体专题 田园综合体专题]()
4、田园综合体运营“多方参与”逻辑解析图
![田园综合体专题 田园综合体专题]()
四、中国乡村农业旅游的十种主要类型
1、国家农业公园
国家农业公园,是乡村农业旅游的高端形态,是中国乡村休闲和农业观光的升级版。它可以是一个县、市或者多个园区相结合的区域,也可以是单独的个大型园区,应该具备农业资源代表性突出的特点,通常须要包括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区、现代农业生产区、民风民俗体验区三大基本组成区域。它是集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农产品消费为一体,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的现代新型农业旅游区。
代表项目:中牟国家农业公园。
2、休闲农场/休闲牧场
休闲农场是指依托生态田园般的自然乡村环境,有一定的边界范围,以当地特色大农业资源为基础,向城市居民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和满足都市人群对品质乡村生活方式的参与体验式消费需求,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养生度假、休闲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实现经済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现代农业创新经营体制和新型农业旅游产业综合体。
代表项目:江原道旌善郡大酱村、台湾绿世界生态农场。
3、乡村营地/运动公园/乡村公园
乡村营地、运动公园同、乡村公园都是以郊区基本农田、生态片林、水系湿地、自然村落、历史风貌等现有生态人文资源为基础建设体系,一般在郊区选址布局。乡村营地、运动公园、乡村公园当前正与国际积极接轨,迎接需求旺盛的自驾游客群。野营地旅游是国际非常流行的一种旅行方式。
代表项目:三亚悠然帐篷营地。
4、乡村庄园/酒店/会所
乡村庄园和乡村酒店在国外兴起较早。英国典型的乡村庄园,以田园诗般的城堡和村落著称。法国的香草庄园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因芳香浪漫而闻名世界。
乡村庄园是以养生度假生活为突出特点的高端旅游业态,未来度假庄园可以成为引领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重要产品。乡村庄园将是代表中国农村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代表项目:里姆平乡村酒店、布里拉沙乡村酒店。
5、乡村博物馆/艺术村
乡村博物馆:选定古民居、古村落、古街巷,进行保留、保护和维修利用,建成综合性、活态化的乡村主题博物馆,包括风情文化、建筑园林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饮食文化、茶酒文化、婚庆寿庆文化、耕读文化、节庆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作坊文化、中医文化等。
艺术村:为艺术家创作研究提供时间、空间支持,让艺术家进入一个充满鼓励和友谊的环境。在国外乡村艺术村很普遍,国内须大力发展
代表项目:韩国 Heyria艺术村、台北国际艺术村。
6、市民农园
市民农园,又称社区支持农园,是指由农民提供耕地,农民帮助种植管理,由城市市民出资认购并参与耕作,其收获的产品为市民所有,期间体验享受农业劳动过程乐趣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和乡村旅游形式。
周未农夫,是指居住在城市的白领来到农村租用农民的耕地,在田地里面种植自己喜欢的蔬菜,这些蔬菜平时主要由农夫照顾,社区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去自己的田里浇水、施肥、收获成果。
代表项目: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北京大水牛市民农园。
7、高科技农园/教育农园
高科技农园,立足农业优势产业,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突出科技引领和示范带动,引进科技化和智能化项目,发展高科技农业。英国伊甸园是高科技农园的代表。
教育农园,指经营者利用农业与农村资源,作为校外大自然教室,提供人们接近自然生态,参与农耕过程,体验农村生活,让人们实质地接触参与了解农业生产、农村文化与生活,并经供求双方的互动互补,带动产业与教育发展的农业经营型态。
代表项目: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
8、乡村民宿
利用自用的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提供游客以住宿之处。不同于传统的饭店旅馆,可以没有豪华设施,但要让人体验当地的风情和民宿主人的热情。民宿发源于英国,后在台湾、日本发展迅速。现台湾民宿向精致化、豪华化、高价化、高服务化演进。民宿以特色和服务闻名,在设计上强调舒适、精致、创意、文化艺术,风格多样。
民宿的类型,主要有农园民宿、传统建筑民宿、景观民宿、海景民宿、艺术文化民宿、运动民宿、乡村别墅、木屋别墅。
代表项目:台湾回音谷森林民宿、台湾二手童话民宿。
9、洋家乐
洋家乐指外国人办的农家乐。洋家乐崇尚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并坚持低碳环保理念。这些高端洋气的农家乐,受到了大量外国友人和都市白领的青睐。洋家乐体现一种慢节奏私人化的度假方式,在这里,没有空调、煤气,夏天靠吊扇,冬天靠壁炉,烧的是本地废木料、木屑压缩制成的柴禾。门前有蓄水池承接雨水,须得循环使用。垃圾分类,树叶、苹果皮会埋在地下。客人不允许在室内抽烟,发现一次警告,第二次就被“赶出门”。
代表项目:莫干山裸心谷。
10、文化创意农园
文化创意农园是以有机农业与有机养殖业为基础、融合了文化教育与创意产业的时尚农艺园区,与文化创意农园相对的是位于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在中国文化创意农园发展初期,定要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植与支持下,创建一批具有示范性的非盈利性文化创意农园,逐渐培养起文化创意农园的消费者群体、营销渠道、特定细分市场与多样化的商业模式,最终顺其自然地过渡为盈利性机构或再创建以盈利性为主的文化创意农园。
代表项目:仙居台湾农民创业园。
五、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案例
1.广西南宁美丽南方
项目概况
规划面积:美丽南方田园综合体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2万亩。
![田园综合体专题 田园综合体专题]()
资本概况:目前,规划区有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3个,入驻企业60多家,各级财政资金累计投入近8亿元,吸引社会资本投入18亿元。
财政补助:2017年,美丽南方正式入选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将获得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财政补助资金5600万元。
主要项目:主要投入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建成了龟鳖养殖加工生产、葡萄种植及萄萄酒生产、青瓦房民俗风情古村落体验等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项目48个,面积8干亩。
主要荣誉:美丽南方先后荣获全国体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核心区忠良村先后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称号。
发展目标:通过三年建设,美丽南方田园综合体将形成"一轴两翼三帯八区”总体发展格局,形成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区位优势:美丽南方位于"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一南宁,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产业发达,已逐步建设成为广西农业、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面向中国——东盟的重要交流展示平台。
打造模式:以完善农业生产、农业产业、农业经营、乡村生态、公共服务和运行管理"六大体系”为重点,全力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
田园综合体打造7大发展经验
A.注重基础农业产业培育:基础农业产业层面,保持良好的产业成效,种植业方面,有优质水稻9千余亩,叶菜类、番茄、香葱等蔬菜6400余亩,蜜柚、葡萄、草莓、火龙果等特色水果3000余亩,玫瑰、百合、格桑花等花卉1500余亩。养殖业方面,有罗非鱼、龟鳖等特色水产和禽畜产量达1.2万吨/年,其中罗非鱼年产量达8千吨、产值0.85亿元。
B注重文旅专业特色发展:逐步实现了特色化、产业化、集聚化,打造了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发展了农家乐30多家,形成古村聚落区3个、民俗风情线3条、特色产业园区1个、创意农事体验园区1个。此外,美丽南方田园综合体拟将规区设计为“一轴两翼三带八区”的总体布局结构。一轴即沿005县道的园区交通和发展主轴,将园区各主要功能片区、景观节点和特色村落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田园综合体。两翼以005县道为界,将园区分为南北两翼。三带即依托园区农田、村落、水系、山地,形成三条重要的农业休闲观光体验带。八区包括创意农事体验区、智慧农业展示区、高效农业集中区等八个功能分区。
C.注重农业电商发展合作:注重与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美团、携程旅游合作,促进农产品销售和旅游发展,实现产业増效、农民增收。
D.注重乡村生态体系建设:坚持“生态、自然、环保、休闲”的理念,加强生态建设,留住乡愁。注重改善水域生态、山地生态、宜居乡村生态等体系,重点实施田园综合体水体连通、水环境整治、生态廊道建设、灌溉等工程;注重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E.注重运行管理体系效能:“宏一中一微"整合型组织管理机制,宏观层面由田园综合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协调管理;中观层面由城区国有公司一盛都公
司及村委会、企业商会等组成的田园综合体管理中心加强管理;微观层面加强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市场化管理。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综合运用先建后补、贴息、以奖代补、风险补偿金等形式,与广西投融资集园等金融公司合作成立农业产业基金,提供担保。注重大カ引进农业企业和培育新型农民经营组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F.注重公共服务体系体系建设:实施通讯网络提级改造、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科教文卫设施配套、商旅设施配套、乡村基础医疗卫生保障、实用人才再就业、综合体生态环境提升等八大工程,在完善已有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三大服务体系基础上,努力提升美丽南方服务质量。
G.注重基础配套社会资本融合:积极整合各级涉农资金和社会资本,完善了美丽南方水利、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
政策支持3大形式
A.通过农业贴息货款、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形式,扶持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大カ推广“公司+台作社或家庭农场+农户"发展模式,提升农业经营的专业化、组织化水平。
B通过出租土地、打工、以农业基础设施入股等方式,推进农民从单一收入到有“土地租金+打工收入+参股分红”等多元化收入。
C.积极利用田园综合体专项资金投资,扶持农业及农产品加工、流通项目。一是做大做强现代特色农业。继续抓好高效益、高标准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二是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カ推进“农业+文化+旅游+养生"等新模式新业态,形成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重点抓好圣名岭康养景区、老口古街古村落旅游开发等项目建设。接下来,利用田园综合体专项资金改造中低产农田、完善路网建设、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完善电力系统。
通过完善水、电、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实现综合体内农业生产体系质的提升。
2.河北迁西县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顶目
项目概况
项目规模:7.35万亩,建设地处迁西县东莲花院乡
总投资:17.2亿元,建设期为三年,总计可获财政资金支持2.1亿元,同时可撬动动社会资本10亿元。
建设期限:2017年10月-2020年10月
财政资金:210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5000万元、省财政配套资全4800万元、县级财政配喜资全1200万元
其他资金:县政府整合资金56758万元,吸收社会资本94380万元
发展目标:全面构筑“一、十、百、千、万”"目标体系,即打造一个迁西模式、建设十大项目园区、构筑百个文旅景观、解决千人致富就业、吸引百万游客观光休闲。
区位概况:迁西莲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项目在河北同类项目评选中脱而出,成为河北唯一国家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试点项目所在地东莲花院乡地处迁西、迁安、滦县、丰润四县交界处,距京沈高速20公里,距迁西县城30公里,距在建的京秦高速仅仅5分钟车程,位于环首都2小时经济圈内,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项目规划区总面积7.35万亩,涵盖西山、徐庄子、西花院、东花院、东城峪等12个行政村。
打造模式
项目定位:山水田园,花乡果巷,诗画乡居
打造理念:建设以特色水杂果产业为基础、以油用牡丹、猕猴桃、小杂粮产业为特色、以生态为依托、以旅游为引擎、以文化为支撑、以富民为根本、以创新为理念、以市场为导向的特色鲜明、宜居宜业、惠及各方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努力实现“三生同歩”"三产融合”"三位一体”“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蓬勃发展,确保六大支撑体系:生产体系基础坚实、产业体系特色突出、经营体系创新发展、生态体系绿色共享、运行体系合理优化、服务体系功能完善。
产业体系:
核心产业体系:安梨种植产业、葡萄种植产业、李子种植产业、猕猴桃种植产业、油用牡丹种植产业和杂果种植产业。
配套产业体系:三区两中心——智能体验区、冷链物流区、生产加工区、电子商务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
延伸产业体系:“一镇四区十园”
1)一镇→花乡果巷特色小镇;
2)四区→百果山林体闲体验区、浅山伴水健康养生区、记忆乡居村社服务区,生态涵养区。
3)十园→十大项目产业园,主要包括梨花坡富贵牡丹产业园、五海猕猴桃庄园、黄若百果庄园、松山峪森林公园、莲花院颐养园、神农杂粮基地、CSA乡村公社、游客集散中心、玉泉农庄、多村社区旅游廊道。
六.田园综合体的试点立项七大条件
1、功能定位准确
围绕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有潜力的乡村和产业,按照农田田园化、产业融台化、城多一体化的发展路径,以自然村落、特色片区为开发单元,全域统筹开发,全面完善基础设施。突出农业为基础的产业融合、辐射带动等主体功能,具备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景。明确农村集体组织在建设田园综合体中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其在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作用。
2、基础条件较优
区域范围内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核心区集中连片,发展潜力较大;已自资金投入较大且有持续投入能力,建设规划能积极引入先进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本,发展思路清晰;农民合作组织比较健全,规模经营显著,龙头企业带动力强,与村集体组织、农民及农民合作社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
3、生态环境友好
能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保留青山绿水,积极推进山水田林湖整体保护、综合治理,践行看得见山、望得到水、记得住多愁生产生活方式。农业清洁生产基础较好,农业环境实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4、政策措施有力
地方政府积极性高,在用地保、财政扶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应用、人才支撑等方面有明确举措,水、电、路、网络等。
基础设施完备。建设主体清晰,管理方式创新,搭建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建设格局。积极在田园综合体建设用地保障机制等方面作出探索,为产业发展和田园综台体建设提供条件。
5、投融资机制明确
积极创新财政投入使用方式,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综合考虑运用先建后补、贴息、以奖代补、担保补贴、风险补偿金等,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田园综合体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力度,积极统筹各渠道支农资金支持田园综合体建设。严控政府债务风险和村级组织债务风险,不新増债务负担。
6、带动作用显著
以农村集体组织、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載体,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建设管理,保障原住农民的参与权和受益权,实现田园综合体的共建共享。通过构建股份合作、财政资金股权量化等模式,创新农民利益共享机制,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7、运行管理顺畅
根据当地主导产业规划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育水平,因地制宜探索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可采取村集体组织、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共同参与建设田园综合体,盘活存量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通过创新机制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和运行内生动力。
七、田园综合体开发运营难点解析之农民参与模式专顶解读
1、开发、管理与经营基本模式:多主体开发经营,分摊风险
田园综合体一股是多主体开发的。由于功能多样、地域广淘,一般一个主体开发就会力不从心,即使以一个主体为主,也会以小区域或主题采取招标或承包方式分散风险,因此,多主体是田园综合体的显著特征。
一般说来,田园综合体会有一个类似于开发区管委会性质的组织进行管理,就各项具体业务进行招标或者管理,但具体业务的经营需要具体的组织,或是企业,或是合作社,也可以委托为农民个人(如小吃推等)。
2、在多主体开发中,核心的主体是谁?→农民专业合作社
中央1号文件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載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的田园综合体”,说明中央的主旨是以农民或由农民组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开发田园综合体,而不是企业或者其他主体。
3、为什么要以农民为主体?→保障农民利益,保障乡村活力源动カ
在近年来的农业开发中,尤其是在土地流转和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中,各地重企业轻合作社的倾向一直存在,以土地流转招商引资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比较严重,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民的利益,甚至会给农业的长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从长远看,能否真正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田园综合体开发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当然,中央提出以农民为主体的思路,并不是排斥地方政府在开发中引进经済实力雄厚的企业,而是强调要保护农民的利益,在开发中不能忽视农民的诉求,要以农民为基础。
4、怎样以农民为主体?→“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由于一家一户的小农户是分散的,由其集合而成的主体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此,田园综合体最合适的开发模式就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构成方式:
A.龙头企业可以是多个,合作社也可以是多个;
B.组建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可以田园综合体内不同区域为单元,也可以开发内容为单元。
C.需要改造原有农房以承接度假、旅游等项目——可以动员农民以农房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出资或引进资金对农房进行改造;
D.农作物需要连片种植的,可以流转土地,也可以土地入股方式,后者更有利于调动区域内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利推进。